“中國企業在DHL業務版圖中的重要性正持續提升,也觀察到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開啟出海進程。當前中國多個產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市場需求持續攀升,其中高科技產業、先進制造業及生物制藥產業表現尤為突出。DHL集團2030戰略中的核心方向與中國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將重點聚焦新能源、電商以及生物制藥三大行業領域并加大投資。”
近日,DHL全球貨運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艾若馨(Aditi Rasquinha)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小范圍媒體群訪時作出上述表述。
DHL全球貨運隸屬于DHL集團,是服務全球的物流公司。DHL集團旗下擁有包括DHL全球貨運、DHL快遞、DHL供應鏈、DHL電子商務以及德國郵政和包裹業務等事業部。
艾若馨介紹,一方面,新能源相關行業涵蓋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4.900, 0.09, 1.87%)電池、風力發電機等細分領域。由于該行業涉及危險品操作,對認證、人員培訓及法規合規性要求極高,也是DHL貨運的核心優勢所在,因此將重點布局該領域的投資。另一方面,鑒于近年來中國電商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DHL也將持續加大對電商領域的投資,以保障為客戶提供無縫銜接的端到端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
對于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制藥行業方面,艾若馨介紹,中國已從藥品進口國逐步轉向出口需求旺盛的市場,例如觀察到巴西是中國原研藥與仿制藥的重要出口目的地,非洲市場則大量進口中國疫苗。由于制藥行業對物流的溫控要求貫穿全程,供應鏈端到端的所有環節均需嚴格溫控,且需專業認證人員與專用設備支撐,DHL將針對該領域的特殊需求強化投資,提供符合標準的端到端溫控物流解決方案。
艾若馨進一步指出,整體來看,中國企業對物流服務的需求已從“價格優先”轉向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不僅要涵蓋國際段運輸,還需包含報關清關、“最后一公里”配送等環節,形成端到端的完整解決方案。
談及近期關稅波動,艾若馨指出,從中國出口市場分布來看,東南亞、中東、非洲及拉丁美洲是當前主要目的地,其中受益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東南亞市場成為中國出口的最大受益區域。歐洲市場的中國出口量保持穩定,但增速不及東南亞市場。
艾若馨指出,從企業應對關稅政策的策略來看,不同企業選擇存在差異:部分企業會暫停物流計劃,待關稅政策正式落地后再制定方案;另有部分在全球市場占據優勢地位的企業,因利潤空間足以覆蓋關稅成本,仍維持正常運輸節奏。同時,不同市場的政策變化也促使企業調整物流路徑。
談及紅海危機,艾若馨表示,截至目前,紅海危機已持續約16個月,對全球航運市場產生顯著影響,亞洲至歐洲航線的運輸時間較危機前延長10-14天,額外占用的航運運力約占全球總量的15%。不過,由于市場運力供給充足,當前亞歐航線海運運價保持穩定。
她同時指出,若紅海危機在2025年下半年得到緩解、蘇伊士運河恢復正常通行,疊加年內創紀錄規模的新船運力交付并涌入市場,亞歐航線運輸路線將縮短、時效將提升,屆時海運運價有望出現下行趨勢。
談及空運市場的發展,艾若馨表示,一方面,國內空運市場競爭激烈,空運企業多采取低價競爭策略,因此其運營利潤率并不高;若想提升盈利水平,布局國際長途貨運市場是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出境空運業務門檻較高,企業需具備全球化網絡布局,同時滿足空運領域復雜法規規則的要求,此外還需平衡運力與運輸時效,提供穩定可靠的空運解決方案,多重條件共同推高了業務準入門檻。
“未來1-2年全球空運需求仍將保持強勁,其中制藥、電子產品等產業的空運需求增長尤為突出。”艾若馨指出,盡管關稅政策調整及地緣政治風險會對空運需求與運力產生影響,但整體市場將處于動態調整狀態。從細分市場看,過去兩年中國電商貨物曾是出口空運的核心驅動力(11.660, -0.30, -2.51%),占據大量運力;當前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中國至美電商貨物運輸量有所下降,中國至美空運運價呈下行趨勢。而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等市場若出口需求持續上升,其空運運價將在較高區間波動。
艾若馨進一步分析稱,空運運價走勢與區域市場需求直接掛鉤,回溯近一兩年空運運價高位波動的原因,主要是中國電商出口貨物對運力的大量需求形成支撐;如今隨著對美電商需求減弱,空運運價已顯現下行跡象。
從市場運量維度來看,2024年空運市場表現強勁,增速顯著。艾若馨表示,核心推動力仍是電商貨物運輸。但2025年以來,受關稅政策波動影響,空運運量出現下降,同期海運運量則呈上升態勢。艾若馨解釋,海運運量增長除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外,還與中國新興出口產業相關,電池、新能源汽車(尤其是太陽能電池)已成為中國出口新重點,此類貨物主要通過海運運輸,直接帶動了海運運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