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爾濱冰雪旅游爆火,引起了全國對東北的關注。東北地區作為中國糧倉的“壓艙石”,長期以來為全國人民提供優質的糧食。東北還是我國“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郵政快遞業不僅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國門,還將“洋貨”送達全國。郵政快遞業如何助力黑土地上的糧食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快遞服務延伸進村,科技賦能糧食產地倉是東北糧“郵”力量的最好見證。
線上市場旺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東北黑土地總面積高達109萬平方千米,肥沃程度正如東北俗語所描述的那樣。
“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1557.64億斤,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吉林省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達到837.3億斤,連續三年超過800億斤,全國排名晉升一位。”“2023年遼寧糧食產量達512.7億斤,創歷史新高。”2023年1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東北三省的糧食產量接連發出喜訊。
那么,黑土地上的品質好糧如何走向千家萬戶?線上購物平臺下單原產地糧食或成為人們喜愛的屯糧方式。
2023年9月,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了《2023豐收節—線上農產品消費報告》(簡稱《報告》)?!秷蟾妗凤@示,2023年1月至8月,京東平臺銷售的米、雜糧增長超過91%。從京東銷售數據來看,東北三省售出了全國64%的米面雜糧。
線上消費市場的高速發展使東北糧食產業迎來新機遇,快遞服務東北糧食產業發展有了更多可施展的空間。而線上消費的增長也恰恰說明,優質的快遞服務一方面助力東北糧食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激發了消費者線上買糧的熱情。
隨著東北地區“快遞進村”工程的推進,逐步完善的快遞基礎設施及服務體系有力帶動了各地鄉村電商產業發展,電商成為宣傳農業品牌、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民自主創業的重要渠道。農民通過快遞服務可以便捷地將東北糧銷往外地,暢通了“從田間到舌尖”的供貨渠道,提升東北糧銷量,促進農民創收增收。
大米是東北地區農產品的一張名片,受到全國各地消費者的歡迎。2022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大米品牌價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其中,五常大米連續7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哈爾濱市不僅有聞名全國的五常大米,還包括通河縣、方正縣等有地理標志的大米品牌,形成了以哈爾濱市五常為主、其他區縣為輔的大米種植、加工、倉儲、電商和物流快遞一整套產業鏈和供應鏈,在全市郵政快遞企業的積極參與下,打造出快遞服務農產品“大米”項目。
吉林省郵政管理局鼓勵郵政快遞企業為“吉字號”特色農產品上行提供專業化供應鏈寄遞服務。2023年上半年快遞服務農業業務量2292萬件,實現收入7793萬元,服務產值14億元。快遞服務“長白山人參”“長春大米”“白山人參”3個金牌項目累計業務量1993.41萬件,業務收入1.13億元。
遼寧省郵政管理局鼓勵快遞企業滿足農產品上行寄遞服務需求,擴大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項目覆蓋面和規模,在大連海鮮、沈陽新民大米之后,推動大連櫻桃、丹東草莓入選全國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
村里發貨忙
在五常,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為大米的寄遞旺季。“我們為合作社提供進廠打包發貨以及專業的倉儲服務,確保大米的新鮮度,節省商家的短駁成本,并為客戶提供準時效服務。”據五常申通負責人介紹,針對成熟的電商商家和基層農戶、合作社等中小型商家,申通黑龍江五常網點采取了相應的服務模式。對于成熟的電商商家,五常網點提供標準化的快遞物流服務。對于能力還不健全的中小型商家,五常網點可以提供體系化物流服務方案,快遞進廠幫助商家打包發貨、提供商品儲備倉為商家節省短駁運輸成本、提供客服提升客戶服務能力等多種服務模塊可供客戶選擇。
據了解,五常申通目前合作的五常大米商家超過100家,其中80%以上是以基層農戶、合作社為主的中小型商家,日發件量超4萬件,超200噸。五常申通的操作地設有4500平方米的大型貨物分散中心,配備大型自動化分揀設備及包裝設備,共有貨物運輸車9輛。
為了給大米商家提供更好的快遞服務,各家快遞企業紛紛通過引進新設備、優化發運模式等形式提升時效和服務品質,助力當地大米產業發展。
五常京東的發運模式以產地直發為主。為保障客戶時效及貨物安全,減少中轉環節,京東快遞整合了華北、華東、華南、華中的運輸線路,整車直送到目的地,由此提高了整體時效,運輸時間同比縮短了1天。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底,哈爾濱市郵政快遞企業攬收大米業務量累計達到3441.9萬件,為郵政和快遞企業累計增收1.7億元,帶動就業3654人。
據了解,黑龍江省培育出快遞服務現代農業超千萬件項目1個、超百萬件項目10個,帶動產生寄遞業務量5729.17萬件、業務收入3.42億元,帶動農特產品銷售額23.14億元。
倉鏈助發展
“糧食類農產品利潤空間有限,商家在選擇物流服務的時候,首先會考慮物流成本。”菜鳥沈陽產地倉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北糧入駐產地倉,可通過多頻次、小批量的連續補貨,縮短訂貨前置期,從而降低物流成本。2022年年初,菜鳥供應鏈在東北布局產地倉,如今,已助力眾多東北糧品牌更好地走向了全國。
米面糧油等品類特殊性,使其尤為需要防潮防蟲防鼠,這也對倉內的衛生條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菜鳥產地倉通過高品質的倉內管理服務,給貨物提供干凈安全的儲藏環境。同時,在包裝方面,為商品提供定制包材,有效降低了漏液率,維護商家與消費者的權益。
在冬季,東北地區受降雪天氣影響大,能不能向外正常發貨成為商家最牽掛的事。近年來,沈陽、盤錦、哈爾濱、長春、松原……幾乎每個大米產地都有了菜鳥產地倉,讓商家可以就近發貨。以沈陽直營倉作為兜底倉,菜鳥供應鏈可以滿足商家在特殊情況下緊急發貨的需求。加之在南方等地開設的分倉,可以進一步分攤突發風險,保證履約。完善的運營體系也保障了出庫時效。根據統計,菜鳥產地倉24小時出庫率99.9%。
同時,針對大米、大豆等農產品重貨,菜鳥供應鏈在末端配送方面為商家嫁接了菜鳥速遞送貨上門服務,提升消費者線上購買東北糧的消費體驗。
據了解,為了服務更多的商家,根據商家需求匹配資源,在直營倉之外,菜鳥供應鏈還開啟了新模式:篩選當地比較優質的經濟倉,嵌入菜鳥供應鏈的科技能力與運營經驗。倉內嫁接菜鳥的系統,通過系統對倉內商品進行效期管理、入庫規范、產品信息維護等,減少了倉內、快遞、商家的對賬矛盾等現象。同時,以菜鳥的標準嚴格要求倉內操作,例如庫區管理優化、蟲鼠消殺,考核發貨及時率、攬收及時率等,整體提升倉內的規范操作能力。
不僅如此,基于產地倉資源,菜鳥供應鏈還打造出產地倉解決方案,為商家提供廠倉一體運營、專項倉全托管、包材采購、加工組套等服務。菜鳥沈陽產地倉相關負責人表示,農產品產地倉建設即“最先一公里”的競爭,是推進農產品上下行的新模式,對促進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保障消費安全、加速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數字化引領的產地倉模式可憑借低成本、快物流、高效率、高價值、強品牌等優勢助力解決東北地區農產品上市損耗和產后“最先一公里”難題,推動東北地區農產品“種加銷服”(種植、加工、銷售、服務)等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業產業鏈增值能力,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助力東北地區鄉村全面振興。
快遞服務延伸進村,倉儲供應鏈科技賦能,郵政快遞業助力黑土地的糧食賣上好價錢,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吃上優質正宗的東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