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瀘州港瀘縣港區神仙橋碼頭,一艘5000噸級的散貨船舶“平豪818”成功完成岸電接用,這是今年神仙橋碼頭第221艘岸電接用船舶。
記者從瀘州市航務管理局獲悉,截至2024年12月,瀘州市港口碼頭累計供2678艘次船舶使用岸電,接電時間11.14萬小時,累計使用岸電17.74萬千瓦時,靠港2小時以上的船舶岸電使用率達100%。
船到電通 岸電使用實現“雙贏”
“我們率先在全市開展港口岸電改造工作,2022年6月全面完成三個泊位的岸電改造。現在每個泊位都有一個智能岸電樁為靠港船舶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通過手機掃碼,就能實現自助式接電、自動停送電、自動計量等功能。”神仙橋碼頭有關負責人劉義洪介紹。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神仙橋碼頭靠泊船舶岸電用電量30633千瓦時,用電時長達12990小時。
“平豪818”輪的毛船長在長江上跑船多年,說起岸電的好處他頭頭是道。
“靠泊期間用岸電,不需使用船上自帶的柴油發動機供電,杜絕了大氣污染物排放,還能實現噪聲零污染,成本也更低。”毛船長說,“‘平豪818’輪卸載3500噸礦石原料需停靠碼頭2天時間。靠泊期間,如果用柴油,油費要300多元,而使用岸電,花費不過100元。”
既有經濟效應,又助推了環保,岸電的推廣使用實現了“雙贏”
全面改造 港口變得更清潔
“自2021年啟動長江干線碼頭及船舶岸電設施改造以來,全市完成16個碼頭32個泊位的港口岸電受電設施建設,實現瀘州港口岸電100%覆蓋。此外,船舶岸電系統受電設施改造完成129艘,已全部完成。”瀘州市航務管理局水運建設科負責人張川告訴記者,2024年瀘州市港口岸電使用量17.74萬千瓦時,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0噸。
為加快綠色航運發展,在大力推廣岸電應用的同時,近年來瀘州市航務管理局多點發力、統籌推進,全面推動綠色港口、綠色航道、綠色船舶以及綠色運輸組織方式等領域的建設,加速新能源與清潔能源在港航領域的普及應用,為瀘州水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瀘州市多個碼頭引入雨水收集系統、船舶含油污水接收系統、除塵裝置等多項綠色環保技術,在瀘州港集裝箱碼頭投運新能源無人機卡車,實現堆場裝卸無人化、碼頭能源低碳化、設備調度智能化。
垃圾上岸 護一江碧水東流
“1—11月,‘瀘碧水1號’接收轉運船舶垃圾12.01噸、生活污水1844.16立方米、含油污水14.47立方米。”瀘州市航務管理局安全環保科科長周正杰介紹。
自組織開展“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綠水綠航”等專項行動以來,瀘州市航務管理局扎實做好環保工作自查自糾,建成12處船舶污水垃圾港口接收設施,完成148艘船舶生活污水收集或處理裝置改造任務,積極指導轄區港口靠泊超過2小時的船舶規范使用岸電,加大港口碼頭、船舶垃圾污染物轉運處置力度,在正常經營的碼頭船舶污染物轉運率、處置率均為100%;常態化運營船舶污染物接收船“瀘碧水1號”,探路水上垃圾分類,實現船舶污染物全接受、全免費、零排放,用實際行動在長江上描繪綠色圖景,為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貢獻出瀘州智慧與力量。
悠悠長江水,浩浩展碧波。當下,碼頭與船舶已構建起緊密的綠色紐帶,到港即通電,靠岸便接電,瀘州港口岸電實現了“港通船連”的無縫銜接,宛如一條綠色脈絡,為瀘州航運注入清潔動力。
與此同時,船舶航行中的污染物能夠得到免費接收與妥善處理,港方與船方積極擔當起綠色航運的忠誠守護者,共同守護長江這條熠熠生輝的“黃金水道”。
展望未來,瀘州港錨定“無廢”港口與綠色港口建設目標,將持續發力岸電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不斷優化提升岸電服務品質,全方位推動岸電邁向規模化發展新征程,以務實篤行之舉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港口力量。同時,瀘州市將以創新思維驅動綠色發展,加大清潔能源使用、綠色設施建設和低碳技術應用,全力推進港口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