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024海絲港口合作論壇在寧波召開。其間,浙江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簡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陶成波,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朱苗接受記者采訪,就當前紅海局勢給港口帶來的影響,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港口發展機遇,以及如何發展港口新質生產力等問題作出解答。
加快海外布局 持續深耕多式聯運大通道
6月19日,EWL紅海線首航船“協海海豚”輪緩緩靠泊寧波舟山港甬舟集裝箱碼頭,這是該碼頭迎來的第35條“一帶一路”航線。
“近年來,集團以‘小步快跑、積累經驗;先輕后重、規避風險’為原則,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陶成波說。
——海向方面,加快海外物流布局,做深海外投資布局研究,多途徑拓展海外投資布局,聚焦力量推進海外項目落地。集團在中東、東南亞等區域布局設點,推動迪拜海港云倉、越南供應鏈管理公司、新加坡辦事處等項目落地,增強了寧波舟山港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貿易、物流、跨境電商企業提供通往中東、東南亞地區更便利的物流通道。
同時,浙江海港持續織密“一帶一路”航線布局,截至2023年底,已有“一帶一路”航線130余條,其中東南亞航線54條。特別寧波遠洋加快布局東南亞市場,著手在泰國和越南派遣常駐船東代表,5月7日新開辟“太倉—乍浦—寧波—海防”航線,5月12日新增“寧波—馬尼拉”航線,目前其東南亞航線增至4條。
此外,集團旗下國際物流成立海港越南公司并實現首批業務落地,下屬港聯捷公司在馬來西亞成立子公司,1—5月東南亞出口箱量完成41萬標箱,同比增長20%。
——陸向方面,集團依托寧波舟山港積極融入國際多式聯運大通道格局,在重點腹地貨源拓展、多式聯運通道建設等方面繼續深耕,依托中歐班列金東平臺優勢,輻射歐亞大陸1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城市,13條去程線路穿越亞歐腹地主要區域,物流配送網絡直通中亞、北亞、東歐地區,讓廣大亞歐腹地國家由“海鎖國”變“海聯國”。
陶成波介紹,目前國際產業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國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逐步向東南亞進行轉移,這是全球經濟以及國內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尤其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我國企業通過產業的向外拓展,能夠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進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發展新格局。
陶成波表示,面對持續的國際局勢紛繁復雜,集團將始終以開放積極的心態,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特點和要求,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在變局中開辟新局。
“我們一方面加強各類風險研判和監測預警,聚焦主責主業,規范海外投資經營行為,穩妥有序推進相關投資合作和項目建設;另一方面以港口建設服務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推動科技創新、拓展多元渠道、搭建合作平臺,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塑新競爭優勢貢獻力量。”陶成波說。
發揮港口樞紐作用 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
今年以來,受紅海局勢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面臨嚴峻考驗,近期出現了國際集裝箱供應緊張、運價快速上漲、南亞地區港口擁堵等情況,對于我國港口正常運行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作為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的港口,寧波舟山港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和物流鏈供應鏈上下游需求,積極發揮港口樞紐作用,落實多項服務舉措。
朱苗告訴記者,集團進一步加大國際航線爭取力度。持續加強與各班輪公司溝通協調,最大程度保障艙位數量,爭取額外航次靠泊。同時探索制定重點航線外貿船舶優先靠泊、延長免堆期等應急措施,有效提升船舶準點率,全力保障運力需求。
同時,集團為進一步提升集裝箱周轉效率,持續加強港口生產組織,優化船舶集裝箱裝卸流程,加快集裝箱運輸周轉;及時發布關于航線變更、港口擁堵、運輸延誤等關鍵信息,減少集裝箱不必要的轉運和滯留,縮短交貨時間;進一步加強海陸運輸能力建設,持續推動中歐班列通道建設,為企業“出海”提供更多選擇。
此外,集團還創新運力調配和金融服務模式,探索集裝箱多元租賃模式,幫助企業緩解突發性集裝箱短缺問題和一次性投入的資金壓力,有效提升外貿企業風險應對能力。
聚焦智能綠色低碳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就是科技創新,在港口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智能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朱苗說。
以寧波舟山港為例,在技術創新方面,集團加快港口轉型升級,使智慧化在生產作業、物流供應鏈、客戶服務等環節得到廣泛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服務水平。運用了遠程控制技術、自動化裝卸設備等,實現了作業效率的提升和人力成本的降低。尤其是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遠控橋吊和遠控龍門吊規模化運行實現垂直運輸“無人化”,并搭建了覆蓋碼頭生產過程數字孿生系統,全面真實展現港區生產運營全貌,實現效率的監測分析和資源配置預控。
“在智能升級方面,我們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物流服務智能化。”朱苗介紹,集團打造以“一城兩廳”為核心港口物流電商平臺,實現集裝箱進出口全程操作無紙化、物流節點可視化。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寧波舟山港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推廣使用LNG、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通過優化運輸結構,推廣多式聯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港口的整體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不僅提高了港口的運營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還為我國港口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朱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