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是為孔孟之鄉,運河之都。
其名字的由來,既因山而出圣人—孔子,也因水而得盛名—運河之都。濟寧不但是京杭大運河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上的中樞,而且是漕運經濟的中樞。濟寧段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水脊”。濟寧港,就坐落在京杭大運河東岸,是山東省內最大的內河港口,也是“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
這顆運河明珠閃耀千年,現在正以科技助力港口建設,整合港口產業資源,讓不沿江、不靠海的濟寧,已經成為內河航運的“絕對主力”。
實時監測、智能預警、一站式服務
讓航運變得更加“智慧”
京杭大運河縱貫濟寧全境,濟寧段全長230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市面積的70%以上。其航道里程規劃達1100公里,占山東省內河航道總里程的80%,其中京杭運河主航道210公里,占京杭運河通航總里程的24%,具備 2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通江達海的能力。
2024年,濟寧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9666萬噸,占山東內河航運的 77.1%,穩居全省港口第4位、內河港口第1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43.2萬標箱,連續3年實現翻番增長。是全國內河36個主要港口之一,是京杭運河六大重點建設港口之一。
目前,建有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3個億噸級港口群。以梁山港、龍拱港等龍頭港口為核心,大力發展新能源船舶制造等六大臨港產業,加快建設億噸大港口、培育千億大產業,努力實現港口、產業與城市的有機融合、協同發展,打造內河經濟新廊帶。
一個港口,每天要做的,就是讓車、船、貨、進行有條不紊的匹配,讓貨物通過不同的交通方式從四面八方來,再經過調度運往全國各地。在“跑船”人的眼里,“跑船”一直是靠天吃飯的技術活,“以前跑船靠口口相傳、憑經驗,現在跑船有科技加持,更安全更快捷了。”魯濟寧貨5335胡師傅感嘆道。
濟寧港創新性地打造的全省內河首個智慧港航“濟港通”平臺,為大家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平臺內的濟寧港航在線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到包括航道信息、港口信息、過閘服務、航道水位、天氣預報、云船檢等信息服務內容,船員只要在手機上一點就可以方便地查詢到相關信息或者預約相關服務。實現了智能化管理、數字化服務,探索出數智賦能內河航運發展的新路徑。
此外,濟寧港還上線運營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融匯數易平臺”,建設山東省首個內河智慧航運大數據中心,集成船舶調度、貨物追蹤、智能報關等功能。目前,僅在平臺就已注冊船舶4200艘、車輛6500輛,服務客戶超 400家,實現了車、船、貨、集裝箱智能匹配、“一單制”“一箱制”全程可視化服務。讓港航運輸變得智能、高效、透明。
龍拱港:最聰明的內河港口
當一個港口加滿了智能黑科技會發生什么?
數艘運輸船從京杭運河主航道駛入支流龍拱河,前行500多米后靠泊在山東濟寧任城區的龍拱港碼頭。它們有的裝滿集裝箱等待卸載,有的貨倉空空虛位以待。
30多米高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橋動了起來,為裝卸集裝箱忙個不停;電動集裝箱卡車,在碼頭和堆場間往來穿梭。岸橋和集裝箱卡車上,本該是駕駛室的位置卻空無一人。整座碼頭上,很少能看到工作人員。
在濟寧港航龍拱港遠程操控中心,岸橋司機付絹絹緊盯屏幕上的超高清視頻,熟練地控制著操縱桿,為500米外的無人集卡裝卸集裝箱。前推、側移、微調、鎖扣、定位等一系列動作行云流水,僅用時不到兩分鐘,一個集裝箱便裝卸完成。這樣全流程自動化作業的場景每天都在這座繁忙的運河港口上演。
龍拱港采用了“遠控自動化岸橋+自動駕駛無人平板車+自動化軌道吊”的全自動化生產工藝,讓自動駕駛無人平板車負責由碼頭前沿到后方堆場的水平搬運作業,通過“5G+北斗導航”實現高精定位、進行智能環境感知,然后通過計算機發出控制指令,便可自主接收任務、自動規劃路徑、自動避障,全程無需人員參與,實現了L4級別自動駕駛在內河港口的常態化運營。
作為全國內河首個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港口,龍拱港在智能化建設方面成績斐然。在這里,1名司機可同時操控多臺軌道吊作業,效率比傳統方式提升80%,港口平均作業效率大幅提升,達到26.6自然箱/小時。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單位能耗降低20%,節省人力60%,自2022年7月底開港以來,為周邊企業節省物流成本近2億元。
新能船業:內河航運的綠色革命
當新能源汽車以“充電5分鐘續航百公里”刷新認知時,京杭運河上的新能船業正用另一種“能源魔法”重塑內河航運的效率邊界。這家由濟寧能源聯合寧德時代等巨頭打造的創新企業,將集裝箱式電源的 “閃電換裝” 與船體建造的 “積木哲學”融入千年水道,讓傳統船舶在綠色轉型中迸發出新質生產力。
傳統電動船舶曾受限于充電效率與續航瓶頸,而新能船業創新的新型能源補給模式“船舶箱式電源換裝”正改寫這一困境。在梁山港與龍拱港的智能換電站,船舶可在15-20分鐘內完成電池組更換。這種“即換即走”的模式,將船舶充電時間從8小時以上大幅縮短至半小時以內。此外,它還能通過谷峰電價策略享受較低電價,在換電過程中對電池性能進行安全檢查,確保船舶的穩定運行。“目前,公司主要推出了4種新能源船型,能夠覆蓋京杭大運河等各類內河航道的航運需求。其中,最大尺寸的90米LNG動力集裝箱運輸船(90系列)主要負責長距離的貨物運輸,載重近5000噸,續航里程約為2000km;而67.6米純電動力集散兩用船(60系列)則在濟寧城區各港口之間進行貨物短途倒運,載重近2000噸,續航里程約為136km。”新能船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走進新能船業的數字化車間,激光切割機器人正精準地加工船體部件,重塑著船舶建造邏輯。通過將船體分解為標準化模塊,分段式建造,實現船體、涂裝、舾裝一體化、批量化作業,使造船周期縮短至3個月,材料利用率提升約15%。這種“搭積木”式生產模式,不僅將其年產能提升至240艘,更帶動鋰電、電力推進等配套產業集聚,形成完整的綠色航運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船業的創新在生態與經濟層面實現雙重突破:首創船型通過技術成果集成,實現新能源動力、低阻力、船機槳匹配、船體結構輕量化等4項突破,船阻降低6%,節能3%,自重降低5%,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純電動力船舶則實現零污染、零排放。經濟效益方面,相比于柴油船,同等噸位的LNG船每百公里便宜300元,這意味著在長途運輸中,船運公司能節省大量的燃油費用。結合京杭運河山東段新能源船舶免費過閘的利好政策以及國家補貼,更為新能源船舶的推廣和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新能船業訂單不斷,今年訂單量達100艘,計劃開工125艘。其產品不僅暢銷國內,更遠銷東南亞和歐洲等地。
從龍拱港的自動化碼頭到新能船業的新能源船舶,濟寧港航正以“智慧+綠色” 雙輪驅動,在千年運河上書寫新的產業范式。當集裝箱式電源在水面完成能量接力,當模塊化船舶駛向江海,這片古老水域正見證:科技賦能下的內河航運,正從傳統物流樞紐蛻變為綠色發展的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