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鼎秦”輪順利從江蘇省港口集團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駛出,這是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靠泊的最大載重噸位船舶,其出港也標志著南京港第一條直航的遠洋航線——“南京—巴西桑托斯”集裝箱航線正式開通。南京港實現水運航線和港口能級的“雙突破”。
港口是經濟的“晴雨表”。水路運輸具有運載能力大、成本低、單位能耗少的優勢,我國的外貿運輸90%以上通過水路來實現。2024年是全面推進“水運江蘇”建設第一年,也是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的關鍵一年。記者從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獲悉,2024年南京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再創新高,達371萬標箱,同比增長7.2%。
黃金水道再提“含金量”
去年10月,中國籍散貨船“榮達上海”輪裝載著56500噸鐵礦石,在南京海事、交運部門雙重保障下,成功靠泊南京港新生圩港區。這艘長約200米的巨型海輪,以11.8米的吃水深度刷新南京港開埠以來進港船舶吃水的最大歷史紀錄。
一寸水深一寸金。以5000噸級貨船為例,航道水深每提高0.1米,可多裝載450噸左右貨物,利潤可提高12%。從11.36米到11.6米,再到11.8米,南京港船舶吃水深度用一年時間實現兩次跨越。該港2024年共推動9艘11.6米以上深吃水大型海輪靠離泊,長江12.5米深水航道“黃金效能”進一步釋放。
南京港為深入內陸腹地的深水海港和國際型江海轉運主樞紐港,是長江中上游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同時處于長江航道與京滬鐵路交匯點,高速公路路網繁密,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公鐵水”樞紐,還擁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唯一實現水鐵聯運無縫對接的港口,貨物轉運有突出優勢。作為曾經長江沿線最大的樞紐港口,南京港如今要重塑“江湖地位”。
南京市交通運輸局港口建設處處長黃河清介紹,南京港去年新增南美及遠東國際遠洋航線,國際航線總數達15條,開辟北至環渤海灣地區、南至粵港澳大灣區內貿干線網絡,中轉支線覆蓋長江流域“六省一市”;建成龍潭、新生圩、西壩3個鐵水聯運樞紐,鐵水聯運年設計通過能力達到2000萬噸。
起點高,目標遠。根據去年獲批的《南京港總體規劃(2024—2035年)》,南京港將形成“一港十三區”的總體發展格局,形成碼頭泊位245個、泊位通過能力3.85億噸、集裝箱通過能力960萬標箱。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推進會上,該市發布32個重點項目,預計3年內完成總投資超400億元。
智慧港口長出“千里眼”
在南京港龍潭港區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堆場內,一排排高達20余米的軌道吊巍然矗立。令人驚奇的是,在這些相當于10層樓高的軌道吊上,竟難覓操作人員的身影。
“他們在幾公里外的辦公大樓里利用‘智慧大腦’遠程操作。”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剛建介紹,龍潭港是長江沿線單體規模最大的集裝箱碼頭,有10個泊位,平均每天有40余艘集裝箱船停靠。自從有了“智慧大腦”,一個工作人員就能同時操作3到4臺軌道吊,效率實現倍增。
龍潭港智慧化改造以后,遠控操作司機作業量較傳統作業模式提升近2.5倍,遠控作業箱量創下最高8.3萬標箱的單月紀錄。對于航運企業而言,通航效率與收益緊密相連,班輪停的時間越久,產生的靠泊費用、人員工資等就越高,超出計劃還會影響交付時間,嚴重的可能會被客戶要求賠償。
“智慧港口對提高港口整體運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貿易便利化等方面都有積極影響。我們綜合運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和智能制造等新技術,加快打造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新型智慧化碼頭,構筑了‘千里眼’,打造了‘智控精兵’。”南京市交通運輸局港航發展處處長符俊說,南京港的作業條件、作業效率、硬件設施屬于國內港口前列,省內大型航運公司的航線中有一大半都涉及南京港。
城市發展乘勢“揚帆遠航”
去年底,長江引航中心機關總部遷址南京鼓樓下關濱江板塊,這是交通運輸部設在長江的唯一引航機構。落戶新家,長江引航中心推出10項舉措,為南京1000多家港口和航運企業帶來“升級版”服務。
鼓樓濱江曾是南京開埠通商的“老碼頭”,如今已經是南京航運物流產業發展的新地標。這里建成投用長江國際航運中心等超50萬平方米的航運產業載體,匯聚全市大量大中型航運企業,海事局、航道局、航運交易中心、中國船級社江蘇分社等眾多航運政務服務機構以及商協會入駐。區域內的南京航運中心公共服務大廳還整合了交通執法、海事法院、航運保險等南京地區幾乎所有的港航政務服務單位,提供智慧、便民、高效的一站式便捷服務。
港口發展還與區域經濟休戚與共。在龍潭港,全國首座鋰電池集裝箱專用堆場設計年吞吐量3.4萬標箱,現正打造安全、高效、經濟的新能源產品運輸通道,貨物直運沿海主要港口及日韓和東南亞,為當地的新能源產業送上“近水樓臺”。
“南京港龍潭港區為街道發展臨港經濟、開展國內外貿易提供了便利條件。”棲霞區龍潭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龍潭港的支持輻射下,街道吸引了包括倉儲、運輸、配送、包裝等物流環節的企業;圍繞港口發展,船舶制造與維修、港口機械制造、裝備工程等臨港產業企業也紛紛進駐街道。
大城有大港,大港興大城。未來,南京錨定港產城一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將在開發區、產業園區內優先確保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新型材料、光伏、白色家電等港口偏好型產業落地,推動出臺“新三樣”便利出口監管服務舉措,打造互融共生、分工合作的新型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