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已經到來,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似乎沒受啥影響,畢竟AI不會送快遞、上門維修。
然而,藍領工作真的能高枕無憂?智能時代可不是只有AI,還有機器人呢!
亞馬遜是美國雇員最多的企業之一,大概有156萬員工。該公司最新表示,已經在工廠、貨運站等地點部署了一百多萬臺機器人,接近人類員工的數量。倉庫里,金屬機械臂從貨架上抓取物品,帶輪子的機器人在地面上來回運送貨物以便打包;在其他區域,自動化系統幫助分揀物品,其他機器人則協助完成打包準備發貨,全程不需要人類參與。
亞馬遜一款較新的機器人名為“Vulcan”,具備觸覺,可以從多個貨架上取下物品。亞馬遜將這些機器人與訂單履行流程連接起來,使機器能夠彼此協作,并與人類員工協同工作。
亞馬遜稱,目前公司大約75%的全球配送在某種程度上都得到了機器人協助。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亞馬遜每名員工每年負責的自營包裹數量穩步增加,從175件上升到3870件。不斷提高的自動化水平,不僅提升了公司的生產率,而且機器人不像人類員工那樣有離職、罷工、漲工資、生病等問題。
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Andy Jassy)最近表示,正在其倉庫中推廣人工智能,優化庫存擺放,預測商品需求等。該公司還將在未來幾年削減其員工總數,目前員工總數已經是16年來的最低水平。下圖左邊為亞馬遜每座設施的人類員工數量,右邊為每個人每年負責的包裹數量。
亞馬遜的機器人之路始于2012年,當年斥資7.75億美元收購了機器人公司Kiva Systems。一開始機器人只能幫助搬運未包裝的大件散貨,之后隨著技術進步,機器人已經可以承擔打包、分揀物品等細致工作。
機器人來了,人類員工怎么辦?
亞馬遜機器人首席技術官Tye Brady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該公司將繼續需要大量人類工人,機器人旨在讓他們的工作更輕松,而不是取代他們。
對一些亞馬遜員工而言,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意味著,他們從繁瑣的重復性體力勞動(如搬運、拉拽和分揀)轉向了更具技能的任務,比如管理機器。Neisha Cruz曾經在亞馬遜倉庫里做了五年的分揀員,之后她接受了培訓,工作職責變成監督機器人系統,薪水也提高了2.5倍。
亞馬遜表示已在全球范圍內為70多萬名工人提供了更高薪酬崗位的培訓,其中可能包括與機器人協同工作。亞馬遜機器人(Amazon Robotics)的高級應用科學家葉Yesh Dattatreya說:全新的工作崗位正在被創造出來,比如機器人技術員。倉庫工人正在接受機電一體化和機器人學徒培訓。
他說,“目標是讓機器人變成能夠響應人類口頭命令的助手,比如人類喊一句“卸貨”,機器人就能把一輛拖車上的貨物卸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