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一體、港興城興。從歷史的角度看,一部港口史,就是一部城市發展史。鄭蒲港是長江文化中一個“嶄新”的文化板塊,也是長江經濟帶中的一個“向新”的經濟單元。
馬鞍山鄭蒲港新區未來將成為長江沿線城市群中一顆耀眼的明珠。——生活在鄭蒲港新區的居民,對這一判斷深信不疑。鄭蒲港和鄭蒲港新區成立10多年來,生動演繹了港興城興的發展故事。
港與城的“嶄新性”
清晨的薄霧中,巨大的龍門吊在港口上空緩緩移動,將一個個裝滿馬鞍山制造的集裝箱穩穩地吊裝到即將遠航的貨輪上。陽光透過云層,灑在寬闊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映照著這座新興港口的繁榮景象。
隨著日頭升高,新區的街道上也逐漸熱鬧起來。在商業中心,人們穿梭其間,享受著購物和休閑的樂趣。時尚的餐廳和咖啡館里,來自天南海北的顧客品嘗著各種美食。
航拍馬鞍山鄭蒲港新區。馬鞍山鄭蒲港新區 供圖
園區內,一座座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生產線上機器轟鳴,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操作著先進的設備。夜幕降臨,工廠的燈光與遠處港口的燈火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動人的工業夜景。
事實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人們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僅僅成立10多年、依港而建的新區。但回顧鄭蒲港的發展歷史,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區位條件,也注定了其快速崛起的必然性。
鄭蒲港作為長江水道上直插內陸的深水港,是安徽省長江北岸“第一港”。2010年7月,鄭蒲港獲批成為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后又一個萬噸級深水港。
沿江而望,前港后城,港興城興,港城互融。港口貿易的繁榮,必然帶來城市的興起。2012年1月,鄭蒲港新區正式成立。
“港城一體、產城一體、城鄉一體”,如今的鄭蒲港新區正如其成立之初的定位,已然成為安徽江海聯運樞紐的中心,現代化新城區見證了港興城興的變化。
鄭蒲港的“向新性”
“集裝箱岸橋駕駛室距離地面約有25米高,從駕駛艙遠眺長江,波濤奔涌,風光無限。”初冬時節,長江馬鞍山段云霧繚繞,在鄭蒲港碼頭從事集裝箱岸橋工作的“90后”駕駛員費子昊,正在操縱著集裝箱岸橋將貨船上的集裝箱,一一銜運至碼頭。
費子昊是集裝箱岸橋操作司機,在一百年前的港口碼頭,與費子昊所屬工種對應的是裝卸工。
馬鞍山鄭蒲港碼頭正在裝載運輸集裝箱。馬鞍山鄭蒲港新區 供圖
據《馬鞍山港務志》記載:民國初期,馬鞍山地區的當涂城關有一座石砌踏步碼頭,并配有一艘木質躉船,供內河客運輪船上下旅客使用。這座碼頭的東側有寬約50米的自然坡岸,是貨運船舶的一個裝卸地點。上、下兩道浮橋的4個石階碼頭,主要供兩岸行人通過浮橋,由于石階較寬,上浮橋的北岸、下浮橋的兩岸均有貨船裝卸貨物。
據一位從事過碼頭裝卸工的老人回憶,在上世紀初,沒有吊車,一個裝卸工要背著每袋平均200斤重的貨物,爬坡上岸,再運往倉庫。一船貨600噸,20多人要背整整兩天。
老裝卸工的回憶,已然定格在一百年前。如今,這里已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今年以來,鄭蒲港港口能力不斷提升,貨物吞吐量持續增長,航運周轉能力不斷增強。截至11月,鄭蒲港碼頭完成吞吐量217.93萬噸,其中集裝箱量達6.42萬標箱,同比增長70%,外貿集裝箱量達5.64萬標箱,同比增長120%。
鄭蒲港的“融合性”
長江文化脈絡中一個細分領域是港口文化,港口文化的特點是開放包容,鮮明的特色是融東南西北之俗,合江河湖海之流,演進成一個港口城市鮮明的城市品格。該種品格,浸潤在城市之中,反映在人文風貌之上。
有從事詩詞文化研究的學者說:“馬鞍山的詩文化,一半是江船拉來的。”
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乘船離蜀,一路東下游歷,到達馬鞍山當涂縣。在欣賞當地的山水后,他寫下了著名的七絕《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描述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
鄭蒲港的包容性不僅體現在文化上,更體現在對人的接納上。無論是四川的麻辣,還是廣東的清淡,在這里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今年49歲的龔海賢老家是四川樂山人,兩年前跟隨鐵運項目來到鄭蒲港工作,兩年來他在鄭蒲港找到了“味蕾”慰藉。
他經常回到鄭蒲港新區一家“川味居”川菜館子尋找“家鄉的記憶”。“川味居”的老板也是四川人。龔海賢說,老板的川菜燒得地道,但是對于外地人來店,老板會對川菜稍微改良,原來的麻辣口感,可能略減三分,不那么辣,不那么麻。“我每次到店,都格外叮囑老板,要按照川人的吃法燒,要辣要麻。”
鄭蒲港,這個坐落于長江之濱的港口城市,以其深厚的港口文化和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涵養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和建設者。
這里,不僅是貨物的集散地,更是文化的交匯點,融合了東南西北的風俗習慣,匯聚了江河湖海的故事傳奇。這種包容性,讓鄭蒲港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多元共存的城市,也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