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大連港集裝箱碼頭,“中遠法國”輪完成智能裝船作業,緩緩駛離。
近日,遼港集團“智慧港口2.0”項目交出最新成績單:船舶平均在泊時間壓縮5%,集裝箱卡車周轉效率提升4%,口岸單證電子化率達到98%。這組數字背后,是一套被稱作“智慧骨架”的“四智體系”——智能操作、智慧運營、智鏈生態、智感環境——正在重塑遼港集團的作業節拍。
“過去,50公里外大窯灣的港機設備晝夜轟鳴,樓下周邊是口岸的‘跑單一條街’,熱鬧非凡。”在大連航運交易市場三樓,大連口岸物流網產品交付中心的李志芳指著樓前安靜的馬路說,“現在,紙面單據全部電子化,實現企業零跑腿。”
這樣的轉變來自“智鏈生態”。船公司、海關、海事、交通等13類角色被接入同一條“信息高鐵”,實現“一次提交、多方共享”。船舶抵港前,企業只需在船舶綜合服務中心完成一次性申報,數據便自動分發給各監管方。查驗準備時間由35小時壓縮至14小時,碼頭徹底告別紙質單據,繳費也能“秒辦”。
而在5G+AI的加持下,海關“云眼查”系統讓監管更“聰明”:查驗關員戴上AR眼鏡,可遠程指揮AI識別貨物,風險企業無處遁形;對守信企業則實行“云抽查”,真正實現“無事不擾”。
站在碼頭,記者幾乎聞不到柴油味,耳邊只剩電機低鳴。遼港集團首席數字官、科技與數字化部部長楊惠云介紹,“智感環境”讓港口“清新轉身”:流動機械中油車比例持續下降,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1200噸;岸電系統年供電量超30萬千瓦時,船舶靠港后即可“插電呼吸”。
“過去工人一身油漬,如今坐在空調房里點鼠標。”楊惠云說,這是“智能操作”與“智慧運營”雙輪驅動的結果——
5G遠控岸橋、無人集卡、AI調度算法協同作業讓船舶裝卸如拼積木般精準;
數字孿生港口實時映射人、機、貨、船全要素,為每一臺設備、每一名工人派發最優指令。
“真正的智慧,是讓每個生產要素釋放最大效能,讓每個港口人找到自己的新坐標。”楊惠云說。
如今,“智慧港口2.0”已在遼港集團旗下大連港、營口港等五大港區全面復制,累計服務東北腹地近2萬家外貿企業。今年上半年,遼港集團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7%,其中外貿箱量增長3.3%。
借AI之翼,向海圖強。接下來,遼港集團將把“四智體系”沿東北陸海新通道全線鋪開,以港口為樞紐,把數字化紅利延伸至東北腹地,乃至東北亞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