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全球首艘具備自主伴航功能的高度智能化拖輪“津港輪36”和陪試船“津港輪37”在天津港正式投產啟用。其自主伴航系統研發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芬蘭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開展全面實現項目預期指標所涉及關鍵硬件國產自主化達90%感知、規控、人機交互等核心算法軟件100%自主研發。這是天津港集團加快智慧港口建設聯合中國船級社、科研高校、造船方等項目研發單位在港作拖輪智能化技術創新應用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此次投產的兩艘高度智能化拖輪為天津港“第二代津港智能拖輪”全長34.6米、船寬11.2米、型深5.22米、設計吃水3.92米、設計航速12.5節擁有多項行業技術創新成果:擁有行業最領先的自主伴航能力融合感知功能實現自主控向控距控速兼具智能避碰專利級能力航路優化、近距離防碰撞輔助安全航行;擁有最安全的船體結構與破艙穩性設計大俯瞰作業更加游刃有余最大艙室(機艙)進水也能安全返港;擁有最智能的AUTO-0無人機艙靈敏感知設備數據自主故障分析、風險預警、輔助決策實現船與船、船與岸互聯互通;提供最精準的能效與排放管控首創港區電子圍欄功能收集船舶作業全流程數據得出發明專利級能效指數EEOI;擁有最實用的分體滑道駕控臺應用人體工程學舉手投足間盡覽各類航行信息。
試驗期間“津港輪36”號智能拖輪在陪試船“津港輪37”的配合下分別對自主伴航系統就功能安全、感知性能、規控性能以及自主伴航全流程驗證開展了共計四類34項試驗:系統硬件運行穩定可靠;安全機制完整有效;目標感知準確、跟蹤穩定;規控精準無超調、自適應性強;人機交互軟件穩定易用、界面友好預期指標得到全面驗證。
為做好天津港拖輪智慧航行范例的行業監管和法律支撐天津海事部門將以中國船級社、天津港集團等各單位科研項目前期成果為依托推動天津港水域通航管理、智能作業能力提升以及智慧航行研究實踐并逐步建立拖輪智慧航行實操手冊和風險風控與應用措施指南不斷完善IMO運行案例支撐架構以科技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助力港產城融合發展。
為進一步推進天津港智能拖輪自主伴航功能示范應用天津港輪駁公司與中國船級社天津分社、北疆海事局相關部門共同簽署了《天津港拖輪智慧航行示范工作室合作意向書》將在持續鞏固現有港作拖輪智能技術創新成果基礎上開啟港作拖輪智能航行應用新階段以打造拖輪行業綠色智慧航行創新的“點”、協同引航拖輪智控平臺升級的“線”、滿足天津口岸各管理部門“港產城”重點落地的“面”為抓手攜手推進共建、共享、共贏的口岸海上一體化、數字化工作模式加快建設全球首家拖輪智慧航行示范區開辟智慧港口“新賽道”、構建創新發展“聯合體”為我國智能航運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參考的口岸海上監管創新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