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韓國班輪運營商HMM的所有權歸屬問題再度引發市場猜測,距該公司出售交易流產已過去一年半之久。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貿易格局多變的時代,業務多元化已成為企業增強韌性的關鍵戰略。《韓國經濟日報》近日獨家報道,韓國鋼鐵巨頭浦項制鐵(POSCO)正在制定詳細計劃,擬收購該航運公司的控股權。
若此舉得以實現,將標志著浦項制鐵為其核心鋼鐵與電池業務需求疲軟尋求突破,毅然進軍波動劇烈的航運領域。
《韓國經濟日報》報道稱,此前曾被外界猜測為潛在競購方的浦項制鐵已改變策略,在決定不參與2023年政府主導的HMM控股權拍賣后,如今重新對重返航運業產生興趣。浦項制鐵曾是韓進海運(Hanjin)股東之一,但于1995年出售了該公司。報道指出,由于面臨業務增速放緩以及美國對其鋼鐵和電池產品加征關稅的影響,浦項制鐵正在尋求新的增長戰略。
多元化的戰略理念
浦項制鐵對HMM的興趣源于拓寬收入來源與整合其先進鋼鐵技術和HMM物流網絡協同效應的雙重戰略需求。這家鋼鐵巨頭通過其首艘LNG運輸船“HL Fortuna”號展現了深耕能源物流的決心,該船燃料艙采用了浦項數十年來潛心研發的高錳鋼技術。此項創新不僅有效降低成本,同時契合全球脫碳目標,因為LNG正是傳統船用燃料的清潔替代品。
而收購HMM將放大這些優勢。通過將HMM的全球航線與浦項的材料技術專長相融合,該集團可優化年均物流費用預計達3萬億韓元的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并增強應對貿易中斷的抗風險能力。例如,浦項在光陽LNG終端等基礎設施中應用的高錳鋼技術,其成本效益已優于傳統材料。若將此項技術延伸至HMM船隊,將進一步鞏固浦項在能源物流領域的競爭優勢。
優勢與制約因素
浦項制鐵的財務狀況顯得穩健。截至2025年6月,該公司持有16.5萬億韓元現金資產,并在2025年上半年產生3.5萬億韓元現金流,預計下半年還將進一步產生1萬億韓元現金流。這些數據表明其擁有充足流動性來支持戰略收購。然而,收購HMM預計耗資約7萬億韓元(約人民幣360億元),并非小額交易。KB證券分析師警告稱,這筆交易可能帶來沉重財務負擔,尤其是若浦項制鐵需要舉債來完成交易。
HMM的財務表現則喜憂參半。2024年,該公司報告息稅折扣攤銷前利潤(EBITDA)為10.337萬億韓元,凈利潤達9.797萬億韓元,反映出在運價利好時期的強勁業績。但2025年預測數據顯示業績將大幅下滑,預計凈銷售額將降至8.483萬億韓元,EBITDA萎縮至1.453萬億韓元。這種波動性反映了航運業面臨的廣泛挑戰,包括運力過剩、地緣政治動蕩(如紅海航線改道)以及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監管阻力。
風險和行業波動
航運業固有的波動性構成主要風險。隨著運力擴張,亞洲-歐洲主要航線運費已然下跌,而紅海緊張局勢導致運營成本上漲1500美元/FEU。對旨在將HMM作為增長引擎的浦項制鐵而言,這些動態因素可能擠壓利潤空間。
整合風險同樣不容小覷。自2016年韓國政府主導現代商船(Hyundai Merchant Marine)重組以來,HMM的控股權始終由韓國產業銀行(KDB,36.02%)與韓國海洋業務公社(KOBC,35.67%)持有,合計持有HMM超過70%的股份,而這種股權格局或將使平穩過渡復雜化。浦項制鐵提議與KOBC實行聯合管理雖具務實性,卻可能引發治理挑戰。更重要的是,該公司必須證明鋼鐵技術與物流業務的協同效應能切實落地,而非僅停留在理論層面。
這兩家機構但一直計劃通過私有化該航運公司,將納稅人資金重新配置于其他投資以促進韓國商業發展。據了解,韓國產業銀行是本次私有化進程的主導方。此前銀行方面曾選定韓國最大家禽加工商Harim集團作為優先競購方,但談判于2024年破裂。據悉,韓國產業銀行正考慮啟動新一輪競標程序。
《韓國經濟日報》報道稱,浦項制鐵的戰略目標是通過私人交易從韓國產業銀行收購股份。韓國海洋業務公社據信已決定維持現有持股,該戰略要求浦項制鐵與韓國海洋業務公社共同管理HMM。
根據韓國法律規定,若出售HMM股權必須通過公開拍賣進行。該報報道稱,若啟動新一輪拍賣,HD現代重工和韓進海運可能參與競標。Harim集團據信仍對該業務保持興趣。但浦項制鐵的收購策略可能規避公開拍賣程序。
HMM宣稱正推進業務多元化戰略——目前其集裝箱運輸業務規模較大。該公司曾嘗試收購SK航運以擴展干散貨運輸業務。據最新報道,HMM正在尋求單獨購買散貨船和油輪,并建造新集裝箱船。此外,該公司還訂購了汽車運輸船(將租賃給現代格羅唯視運營)以及四艘多用途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