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Beacon港口業績報告強調,盡管與4月份相比,處理的船舶總數有所減少,但全球幾個港口(尤其是北美、南美和歐洲)的集裝箱停留時間越來越長,這引起了人們的日益關注。
主要結論:
金斯敦(牙買加)的表現最差,集裝箱在港口滯留超過12天,突顯了該地區嚴重的堆場擁堵和吞吐量效率低下。
吉大港(孟加拉國)繼續面臨運營壓力,船只等待泊位超過71小時。由于泊位作業和錨地排隊時間過長,吉大港連續第二個月躋身全球效率最低的港口之列。
在南美洲,像Colón(巴拿馬)和Cartagena(哥倫比亞)這樣的港口成為新的擁堵點,不是因為離岸船舶延誤,而是由于船廠作業緩慢,分別停留時間超過9天和8.5天。
在非洲,德班(南非)的平均停泊時間為3.8天,而蒙巴薩(肯尼亞)緊隨其后,接近3.7天。集裝箱在蒙巴薩的等待時間超過了4.5天,隨著貿易量的增加,這給東非日益嚴重的瓶頸問題敲響了警鐘。現在希望寄托在Transnet的復蘇和改革計劃上,以提高德班的效率。
臺北的平均停泊時間僅為0.38天,為全球最低,船舶周轉表現強勁。
盡管全球船舶總停靠量環比下降了11%,但5月份停泊的船舶數量卻急劇下降了27%,這表明海上情況有所改善,但陸上情況尚未好轉。
Beacon分析團隊表示,5月份的數據反映了集裝箱停留時間延遲的現實。延誤模式發生了轉變,問題不再僅僅是在海上等待的船只,而是碼頭努力將箱子從院子里移走。這就是目前的瓶頸所在。